吃原住民風味餐是許多人到原鄉旅遊的最愛,卻往往無法吃到豐盛的原民餐。前中華民國南瀛原住民社會關懷服務協會理事長陳清雲為了推廣原民餐,除了親自到康寧大學餐飲系就讀碩士班,還帶領五族二十餘位原住民男女到學校進修廚藝,她希望原民餐能更多樣化,吸引到原鄉的遊客品嘗,為原鄉帶來商機。

陳清雲是卑南族媳婦,現年六十七歲,目康寧大學前就讀康大餐飲系碩士班一年級,另有二十一名原住民部落的族人與她一起在康大學習廚藝,分屬阿美族、卑南族、布農族、排灣族、魯凱族,其中有三人就讀碩士班,十八人就讀夜間部。

到原鄉部落旅遊相當熱門,遊客到原鄉都希望能夠吃到原住民風味餐,卻往往只能吃到一小部分,最常吃到的是烤山豬肉,有人因此誤以為烤山豬肉就是原民餐。

陳清雲表示,每一族都各有風味餐,有的名稱雖然一樣,配料卻不同,例如類似漢人粽子的「奇拿富」,排灣族和魯凱族都會在年節的時候包來吃;卑南族和阿美族都會煮糯米飯「阿拜」,作為男子外出狩獵的餐點,兩族加的配料不一樣。

她說,為了推廣原住民風味餐,她選擇到康大餐飲系讀碩士班,而且鼓勵各族對餐飲有興趣的族人到康大求學,希望藉以提升廚藝,回到部落改善原住民風味餐,不但讓風味餐更加美味,也更多樣化,吸引越多的遊客到原鄉旅遊,提高族人的收入。

康大餐飲系副主任張秀杏指出,這些原住民學生都非常認真,學習以中餐為主,參考中餐烹調法和食材,可以讓原住民風味餐更加美味,也能有更多的變化。除了學習中餐,他們也會互相討論各族風味餐的做法,增加各族風味餐的品項。

她說,目前二十二位原住民到康大學習廚藝,如果成效好,能夠為原鄉帶來商機,相信將來會有更多的族人到康大就讀,讓原住民風味餐發揮更大的效益。

 

口腔經常有水泡是癌嗎?康寧大學醫師:吃飯麥配話

家中長輩時常告誡吃飯不要「配飯」,是真的有其道理。日前一位26歲鄭小姐,晚餐時因為一直聊天咬破左下嘴唇,一開始並不以為意,沒想到一周後左下嘴唇內側長出一顆約1公分白色圓形的小水泡,形狀規則且呈現軟或有彈性的質感,但嘴內的異物感讓她相當不舒服,兩個禮拜過去了,不僅突起物沒有變小,連進食、講話都受到影響。患者受不了異物的折磨且又擔心是否為口腔癌,到童綜合醫院耳鼻喉科看診,張紘?醫師檢查後判定可能為黏液囊腫,跟患者耐心解釋後,安排手術切除,檢體病理切片報告確診為黏液囊腫,鄭小姐這才放下困擾心中的大石頭。

張紘(民頁)醫師表示,這顆白色的突起物是小唾液腺囊腫或稱黏液囊腫,多由外傷如撞擊或是進食時意外咬到後所造成,患者唾液往腺體外累積或是唾液腺管道阻塞造成小唾液腺之腫脹,久而久之形成一顆凸起的囊球。黏液囊腫本身不是腫瘤,病理學上診斷為偽囊腫之病兆。

黏液囊腫因外觀常被誤認為水泡,張紘(民頁)醫師指出,雖名稱上有「腫」字,民眾也不必緊張,這是臨床上常見的疾病,類似鄭小姐這樣的案例,幾乎每個月都會遇到,一般會建議以外科手術切除病兆和附近小唾液腺為主,並接受後續病理檢查確定無其他病灶,手術後常見後遺症為嘴唇產生麻痹感,通常於半年內可自行改善。

此外,術後暫時性嘴唇變形通常無需太過擔心,不會因此造成後續美觀上問題,有些患者會提出疑問說,切除唾液腺是否就無法產生唾液了?張紘(民頁)醫師說口腔內有數百個小唾液腺分布在嘴唇、舌頭、頰黏膜及硬軟顎等軟組織處,提供唾液分泌。手術切除部分唾液腺體,並不會對生活造成影響。

張紘(民頁)醫師呼籲,黏液囊腫雖外型似水泡,但千萬不可自行刺破,除了有感染風險,自行刺破的復發機率也高。相同之症狀表現亦有可能為其他診斷,臨床上有極少數發現為唾液腺腫瘤或是唾液腺癌,所以勿自行處理,還是求助專業的耳鼻喉科醫師才是正確的選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潘宥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